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第16週 2012.12.27 詮釋轉向


請各位同學將期末自定考題放在意見留言中。謝謝!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第15週 2012.12.20 詮釋職權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第13週 2012.12.6 文化書寫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第12週 2012.11.29 地方知識


Please NOTE
第13週 2012.12.6 提前上第14週內容「文化書寫」。
第14週 2012.12.13 授課老師赴北京開會,停課一週。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第11週 2012.11.22 文化體系

NOTE:本週上課時間為下午一點(合併上課),地點為A313(不變)
第11週讀本
《文化詮釋》第一章、第十五章
《台灣人類學刊》地方知識研究職權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第10週 2012.11.15 後事實追尋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公告] 未來幾週課程提醒與異動

第11週 2012.11.22 與博士班《文化理論》合併上課。 (時間地點為。。。)
第13週 2012.12.6 提前上第14週內容「文化書寫」。
第14週 2012.12.13 授課老師赴北京開會,停課一週。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第8週 2012.11.1 《Naven儀式》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第5週 2012.10.11 《學習勞動》


Paul E. Willis, 1981, Learning to Labor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第4週 2012.10.4 《街角社會》

Untitled
(請修課同學於該週上課前在底下意見處留下閱讀心得)

《詮釋與反思》課程計畫


Untitled
課程目標與說明
本課程企圖幫助同學們瞭解當代社會/人文科學研究涉及關於「理解在地者觀點和看待地方知識」、「書寫及職權(authority)」、「研究者與研究主體之關係」,以及田野工作反思」等問題和挑戰。這類探究「地方知識」及相關反省話語,揭露了社會/人文科學研究之處境︰「研究者如何探究部落知識?並且如何書寫?」,以及研究者如何可能擁有關於在地者怎麼思想、感受和理解的知識。本課程基於上述之議題背景,從Clifford Geertz之〈詮釋人類學〉以及當代詮釋人類學追隨者之論述談起,探討社會/人文科學書寫何以彰顯、再現和反省部落知識。同時本課程關注於社會/人文科學作為一項彰顯「文化範疇之意義結構」的學科訓練,此一「詮釋與反思」論述如何在跨學科領域中應用與討論。

1960年代以降,關於文化再現的認識論方法歷經顯著之變動,尤其以Clifford Geertz為代表的詮釋人類學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興起後,有別於F. Boas一派論者對於以文化識別之分類為主的古典人類學,及以B. Malinowski為首的功能主義學派。Geertz以詮釋學研究方法在當代民族誌書寫理論上具極重要之地位,其民族誌研究的詮釋意義,超越由T. Parsons所主導的功能主義論。1980年代開始,民族誌書寫在「修辭」與「田野經驗」兩議題上的思考成為人類學反思的論述核心。在這過程中,民族誌作品不斷地突顯出對自身世界與他者文化持續交互對照。即民族誌書寫不再是強調兩個極端的文化對比,而是呈現出書寫者就自身與他者文化,帶有混雜、交揉、並具諷剌性的思緒過程。 

本課程將有系統地研讀11-12本(以及若干篇論文)關於反思民族誌和詮釋人類學的經典(或相關)作品:首先由處理Clifford Geertz關於詮釋的概念化議題開始, 透過對其生產之「人類學技藝」的周詳理解,以達成系統化、獨立性解釋的可能。本課程目標旨在理解美國自19601970年代詮釋人類學之興起其對「民族誌的實驗寫作」(ethnographic experimentation)的影響,其中關注之議題包括「再現的危機」(crisis of representation)、人類學知識的授權(authority),以及「反省式民族誌」(reflexive ethnography)。研讀文本就1980年代以降,當代(詮釋)人類學理論的發展內容和影響作整合性的比較和分析。


上課內容和進度
週次
日期
主讀人
研讀內容
討論議題
1
2013913
課綱讀本介紹、口頭報告分配
2
2013920
中秋節國定假日
3
2013927
授課教師赴北大講學,停課一週。
補課
2013103
Geertz的訪談影片(自行觀賞);補第3週課程
4
2013104

William F. Whyte, 1993[1943], Street Corner Society.*
經典民族誌I
5
20131011

Paul E. Willis, 1981, Learning to Labor*
經典民族誌II
6
20131018

Paul Rabinow, 1977,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反思民族誌先鋒作品I
7
20131025

Akhil Gupta, and James Ferguson, ed., 1997, Anthropological Locations: Boundaries and Ground of a Field Science.*
田野地點
(兼談倫理)
8
2013111

Gregory Bateson, 1958 Naven.*
反思民族誌先鋒作品II
詮釋學取向的民族誌書寫
9
2013118
期中課程評量
10
20131115

Clifford Geertz, 1995, After the Fact.*
後事實追尋
11
20131122

Clifford Geertz, 1973,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文化體系
12
20131129

Clifford Geertz, 1983,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地方知識
13
2013126

TBD待決定

14
20131213

James Clifford, and George Marcus, ed, 1986,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George Marcus, and Michael M. J. Fischer, 1986, A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 An Experimental Moment in the Human Sciences.*
文化的書寫
15
20131220

James Clifford, 1988,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
詮釋職權
期末作業考題公布
16
20131227

Clifford Geertz, 1988, Works and Lives.
林徐達,論詮釋人類學的修辭轉向、當代批評與全球化挑戰〉,2012
Clifford Geertz, 1999. “A Life of Learning,” in Charles Homer Haskins Lecture.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教師提供)
──, 2002. “An Inconstant Profession: The Anthropological Life in Interesting Times,” in Annual Reviews (31):1-19. (教師提供)
──, 2003. “A Strange Romance: Anthropology and Literature,” in Profession 28-36. MLA Journal. (教師提供)
──, 2005. “Shifting Aims, Moving Targets: On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in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11:1-15. (教師提供)
詮釋轉向
17
201413

綜合討論
繳交期末作業
18
2014110
期末考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