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第4週 2012.10.4 《街角社會》

Untitled
(請修課同學於該週上課前在底下意見處留下閱讀心得)

3 則留言:

李建霖 提到...

街角社會閱讀心得--孝宏
我閱讀的角度是從一個移民社區的角度來看這本書。雖然當代這種移動與族裔群居現象已經十分多樣,但是在此書中對於美國這種「熔爐」式的文化雜居思考,似乎不太把族裔群體當成一種特殊現象,反而比較是一種階級的概念或者說貧民窟的想法來思考這個地區--柯納維爾。也就是,雖然副標題是一個義大利社區貧民窟的社會結構,但是凸顯作為義大利社區的民族或群體性質差異反而較少提到,被凸顯出來的是階級群體的結構的形構、日常的實踐與思維。這樣的手法或許可以跟路易士的《貧窮文化》的寫作與思考有一個有趣的對應。

或許文化的外顯標記與物質的差異可以分辨出族群的差別。但是當代全球化不同人群的移動與混雜下,很難直接透過這些外顯的標記或符碼去判定人群的界線與文化。然而,《街角社會》與《貧窮文化》或許可以去思考在有形的身體、服飾,或者語言和風俗之外,可能還有階級與其日常生活實踐是造成不同群體差異的重要可能。一如文中多克(街頭青年領袖)與奇克(俱樂部發起者)在他們各自的組織中的行事邏輯與作為領袖的行動與運作方式截然不同。

於是,人處於貧窮與街角可能並非是一種個人資質或努力差異所造成,更可能是一種生活風格在背後運作的結果。這種生活邏輯的運作並非全然是個人的,很大部分是一種社會結構造成,讓人(可能是)感覺很自在的在其中過日子。例如多克等街角青年的生活方式(如分享娛樂的花費、賭博等等)就很難讓他們存到錢。這與大學生的思考完全不同。而那些大學生的思考與生活方式是無法讓街角青年認同、感到舒適或者喜愛,其真正的原因不在於知識或學歷,而是不同生活實踐的差異所造成。

Unknown 提到...

真是太好了,今晚拿到課程大綱就發現有功課要交呢(淚)非常囫圇吞棗的消化完,大概就真的是很粗淺的個人閱讀心得……。妖妖

街角社會一書是Whyte以參與式觀察進入義大利社區,再看作者的簡介和時空背景時,不難發現當時也是芝加哥學派的都市社會學產生影響的年代,芝加哥作為一個大城市,包容了不同的階層和族群,當懷特以民族誌書寫者的身分進入田野時,研究者與研究主體之間的關係為何?這問題一直在我腦中打轉,這樣是否有失客觀?但又會浮現另一個聲音,所謂的客觀又是從何建構出來的某種「中立客觀」想像?這不僅牽涉到倫理議題,也包含了模糊的界線?研究者本身也是社區/田野的參與者時,更能感知到不同的差異,但這差異之中有多少是研究者的主觀意識投射或觀察?閱讀的過程中,有種強烈的不信任和矛盾的自我說服,所謂「客觀中立」的研究被一再挑戰?然而這不是研究方法的課,只是我開始思考這樣近距離的參與觀察,對一個田野工作者的「局內人」視角有其必要性,但如何將觀察轉譯書寫,並且可以服人,就成了一個議題(但為何要可以說服人?如果田野的觀察可以就很單純的是一家之言,又為何要以其他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

而在詮釋的部分Whyte記錄了這些青少年的次文化,失序、抵抗社會、不作為,對比同時期的其他芝加哥學派看待移民、青少年犯罪,以所謂同心圓都市發展,或是社會控制、社會秩序、社會規範的概念來詮釋這些問題時,Whyte單講一個社區的故事,抽絲剝繭的分析背後的事件因素和結構,看完這本書可以看到一個人/群體,如何被社會推著走,又如何反身影響造就這個文化。書中的青少年們過著不符合社會期待的生活,但有其自成一格的生活方式,他們自己不覺得有問題,卻被標籤問題,到底問題是誰產生的?又或是對誰來說(青少年的失序/失控)是個問題呢?誰掌握了詮釋和定義的權利,誰就掌握了權力。最後想到一句非洲諺語Until lions have their historians, tales of the hunt shall always glorify the hunters.這些青少年在Whyte的書寫下,也有了不同過往的詮釋和標籤,這是最後讓我有些想法的部分。

雅帆 提到...

小賭買夢想
大賭買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