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這是三年前《詮釋人類學》的參考考題。請用一頁「段落敘述」方式(而非底下這些題目的形式),描述說明期末報告題目,同時歡迎同學們將本課程讀本觀念和理論結合時事議題(但請勿過多個人田野研究內容),期末報告題目12/12上課逐一討論。
一、 試論述Clifford Geertz所強調的人類學知識,並試圖由以下的思考路線予以佐證。
Local Knowledge – Anti-Anti-relativism (vs. Boon’s “Relative Relativism”) – “Moral/Law” – Cultural Pluralism – Uses of Diversity
二、 請討論「詩」(poem)在Geertz的著作中所出現的論述形式,包括其背景、隱喻,和用法(e.g., “translation”),並且將此一討論延伸至Geertz對「藝術」(art)的看法,其中包括將「藝術視作為一項文化體系」(“Art as a Cultural System”)
三、 試論Geertz對Lévi-Strauss的論述,以及你對該論述又有何看法。(Comments on Geertz’s comments on Lévi-Strauss)
四、 試論在Geertz的論述中,有哪些概念和觀點是來自Weber?他又如何應用在人類學的文化研究範疇之內?
五、 試從以下其中一個角度來審視Geertz的觀點︰經濟、宗教、政治(意識形態)、Power(e.g., New States)、Personhood、象徵。
六、 Geertz就人類學的立場其對「歷史」的看法為何?他又如何在他的著作中表達其歷史研究的人類學論述,其中Geertz如何在其歷史的論述中現身。(e.g.,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Negara)又,歷史學家從Geertz的人類學研究上有獲得什麼啟蒙?(e.g., Natalie Davis)
七、 試討論Geertz對人類學的知識形塑與建構的論點,以及他的「文化觀」。其中包括以下的概念︰“Local Knowledge,” “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 “Cultural System,” “Being Here/There (Reading/Writing; Writer/Author),” “Moral.”
八、 試呈現Geertz的詮釋學訓練與論述(hermeneutical discipline and discourses),並從其論述中再現其詮釋學的方法論。
九、 請具體說明你認為Geertz的〈詮釋人類學〉是什麼?並批判其人類學理解(anthropological understanding)的論點和特色包括哪些?
十、 試比較Gregory Bateson在《Naven》裡所討論有關Iatmul族人的ethos(精神氣質),與Geertz在1973年《文化詮釋》中第4章(Religion As a Cultural System)、第5章(Ethos, World View, and the Analysis of Sacred Symbols)與第14章(Person, Time, and Conduct in Bali)之間的異同。(2009.11.21 update)
十一、Please reviews each notion below that appropriated from someone else and its application as well as anthropological influences.
一、 試論述Clifford Geertz所強調的人類學知識,並試圖由以下的思考路線予以佐證。
Local Knowledge – Anti-Anti-relativism (vs. Boon’s “Relative Relativism”) – “Moral/Law” – Cultural Pluralism – Uses of Diversity
二、 請討論「詩」(poem)在Geertz的著作中所出現的論述形式,包括其背景、隱喻,和用法(e.g., “translation”),並且將此一討論延伸至Geertz對「藝術」(art)的看法,其中包括將「藝術視作為一項文化體系」(“Art as a Cultural System”)
三、 試論Geertz對Lévi-Strauss的論述,以及你對該論述又有何看法。(Comments on Geertz’s comments on Lévi-Strauss)
四、 試論在Geertz的論述中,有哪些概念和觀點是來自Weber?他又如何應用在人類學的文化研究範疇之內?
五、 試從以下其中一個角度來審視Geertz的觀點︰經濟、宗教、政治(意識形態)、Power(e.g., New States)、Personhood、象徵。
六、 Geertz就人類學的立場其對「歷史」的看法為何?他又如何在他的著作中表達其歷史研究的人類學論述,其中Geertz如何在其歷史的論述中現身。(e.g.,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Negara)又,歷史學家從Geertz的人類學研究上有獲得什麼啟蒙?(e.g., Natalie Davis)
七、 試討論Geertz對人類學的知識形塑與建構的論點,以及他的「文化觀」。其中包括以下的概念︰“Local Knowledge,” “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 “Cultural System,” “Being Here/There (Reading/Writing; Writer/Author),” “Moral.”
八、 試呈現Geertz的詮釋學訓練與論述(hermeneutical discipline and discourses),並從其論述中再現其詮釋學的方法論。
九、 請具體說明你認為Geertz的〈詮釋人類學〉是什麼?並批判其人類學理解(anthropological understanding)的論點和特色包括哪些?
十、 試比較Gregory Bateson在《Naven》裡所討論有關Iatmul族人的ethos(精神氣質),與Geertz在1973年《文化詮釋》中第4章(Religion As a Cultural System)、第5章(Ethos, World View, and the Analysis of Sacred Symbols)與第14章(Person, Time, and Conduct in Bali)之間的異同。(2009.11.21 update)
十一、Please reviews each notion below that appropriated from someone else and its application as well as anthropological influenc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