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第7週 2016.10.21 復返

各位,我們終於進入Cifford三部曲的最後一冊。
本週將由Pisuy學姊主講。請期待。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第6週 2016.10.14 路徑

本週由吳明季學姊主講!!
連同上週臨時放豪大雨假的《文化的困境》一起上課。

底下中譯本封面資訊尚有誤,僅供參考(譯者應為Kolas立委女士)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第5週 2016.10.7 文化的困境

本週五的講題由博士生李建霖、劉孝宏兩位學長共同主持。
兩位學長為《文化的困境》中譯本的導論作者。敬請期待!

本週討論的主題為「民族誌書寫的困境為何?有哪些困境?
Clifford如何回應?今日的人類學處境又將如何回應Clifford的說法?」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第4週 2016.9.30 文化的書寫

本週我們將繼續討論上週延續的兩個主題:

一、1986年出版《文化批判人類學》及《書寫文化》至今30年,這30年來民族誌調查發生了什麼事?

二、30年前的民族誌書寫範式(作者消失於文本)遭到質疑與批判,而今日的「文化書寫」帶來何種轉變(與轉向)?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9/5 Week 1 詮釋人類學

各位同學,老師目前仍在美國有要事無法趕回台灣(機票已經延後了三次)。
請同學第一週先
1. 下載課綱,請點這兒
2. 第三週讀本,請點這兒(然後要事先閱讀)
3. 第三週上課前,請在這兒留下閱讀心得(500字以內),大致上你對於那一論述印象深刻(課堂上再請你發表你的看法)
4. 聽說修課人數眾多,目前還不清楚系上安排哪間教室給我,所以事後會公布
5. 請同學把需要自行準備的書籍準備好(包括第四週)

這門課會有一份期末報告,但在這個階段我希望同學們先學會「如何問一個好問題」(會優先於「如何寫一份好報告」)。各位在這學期的閱讀過程中,要仔細面對各週讀本的作者如何提問。(特別是Jim Clifford的文本。他很會問好問題。)我們在課堂上也會不斷練習「如何提問」。但最重要的是,書寫下來的心得才是自己的。上課聽講或是自行閱讀都總是別人的想法,唯有寫出來才算數的。

我們在第三週9/23就正式上課。若有任何問題,請在這兒留言。我會回復。或是直接email給我也行。並預祝各位中秋佳節快樂。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105-1《詮釋人類學》課綱說明

 
課程目標與說明
本課程企圖幫助同學們瞭解當代社會/人文科學研究涉及關於「理解在地者觀點和看待地方知識」、「書寫及職權」、「研究者與研究主體之關係」,以及田野工作反思」等問題和挑戰。這類探究「地方知識」及相關反省話語,揭露了社會/人文科學研究之處境︰「研究者如何探究部落知識?並且如何書寫?」,以及研究者如何可能擁有關於在地者怎麼思想、感受和理解的知識。本課程基於上述之議題背景,從Clifford Geertz之〈詮釋人類學〉以及當代詮釋人類學追隨者之論述談起,探討社會/人文科學書寫何以彰顯、再現和反省部落知識。同時本課程關注於社會/人文科學作為一項彰顯「文化範疇之意義結構」的學科訓練,此一詮釋人類學論述如何在跨學科領域中應用與討論。

1960年代以降,關於文化再現的認識論方法歷經顯著之變動,尤其以Clifford Geertz為代表的詮釋人類學興起後,有別於F. Boas一派論者對於以文化識別之分類為主的古典人類學,及以B. Malinowski為首的功能主義學派。Geertz以詮釋學研究方法在當代民族誌書寫理論上具極重要之地位,其民族誌研究的詮釋意義,超越由T. Parsons所主導的功能主義論。1980年代開始,民族誌書寫在「修辭」與「田野經驗」兩議題上的思考成為人類學反思的論述核心。在這過程中,民族誌作品不斷地突顯出對自身世界與他者文化持續交互對照。即民族誌書寫不再是強調兩個極端的文化對比,而是呈現出書寫者就自身與他者文化,帶有混雜、交揉、並具諷剌性的思緒過程。

本課程將有系統地研讀11本關於詮釋人類學的作品,同時配合Prof. James Clifford來台訪問之故,故在上半學期將先行閱讀Clifford的著作。透過Clifford卓越的修辭書寫,理解「人類學技藝與應用」,接續於後半學期著重於Geertz的詮釋論述。本課程目標旨在理解美國自19601970年代詮釋人類學之興起其對「民族誌的實驗寫作」(ethnographic experimentation)的影響,其中關注之議題包括「再現的危機」(crisis of representation)、人類學知識的授權(authority),以及「反省式民族誌」(reflexive ethnography)。其中特別就1980年代以降,當代詮釋人類學理論的發展內容和影響作整合性的比較和分析。

課程規劃
本課程規劃每次1冊國外經典讀本為研讀進度(共11冊),對於教學內容疑難之處於課堂間以即席提問方式,以探討該讀本於不同理論與學科訓練間應用與對話之可能,進一步深化對文本之理解與作者的書寫概念。本課程由授課教師主講,上課學生無需準備「導讀」(節省師生寶貴上課時間),但仍需於課前研讀指定該週讀本教材,撰寫閱讀心得,並上傳教學網頁。本研讀課程設有此專門教學網站,並委由本課程助理維護,每週定期更新網頁內容,含當週導讀文本、討論主題、相關閱讀資料、導讀資料。課程結束後一週內,整理該週課程提問與討論紀錄並公告上傳,以開放學術資訊意見交流。
  
上課內容

週次
日期
主讀人
研讀內容
1
201699
課綱及上課內容介紹
2
2016916
中秋節彈性放假
3
2016923

George Marcus and Michael M. J. Fischer, 1986, A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 An Experimental Moment in the Human Sciences. 中譯本《文化批判人類學》繁體版。*
4
2016930

James Clifford, and George Marcus, ed, 1986,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中譯本《寫文化》簡體版。
5
2016107

James Clifford. 1988.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文化的困境》(初譯稿)*
6
20161014

James Clifford. 1997. Routes. 《路徑》(初譯稿)*
7
20161021

James Clifford. 2013. Returns. 《復返》(初譯稿)*
8
20161028
合併博班《文化理論》
James Clifford 課堂訪問
上課時間改為2-5pm
9
2016114
期中評量
10
20161111

Clifford Geertz. 1997. After the Fact. 中譯本《後事實追尋》繁體版。
11
20161118

Clifford Geertz. 2000. Available Lights. 中譯本《燭幽之光》,簡體版。*
12
20161125
合併博班《文化理論》

林徐達 2015 《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台北:桂冠。*
13
2016122

上課內容待決定
14
2016129

Clifford Geertz.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中譯本《文化的解釋》簡體版
15
20161216

Clifford Geertz. 1983. Local Knowledge. 中譯本《地方知識》繁體版
16
20161223

Clifford Geertz. 1988. Works and Lives. 中譯本《論著與生活》,簡體版。*
17
20161230
綜合討論
18
201716
學期評量(繳交期末作業)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第14週 2015.6.4 POSTCOLONIALISM I

感謝瀠之提醒,讓我知道我唸錯書了。
6/4我們討論的讀本如下:
(奇怪,這學期我們念好多大衛哈維的書啊,都快成了大胃王)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 Blackwell Press. (part I; ch1,2,3,4,5,6)
Ong, Aihwa
1999    Flexible Citizenship: The Cultural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