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6/11許甄倚老師講課後現代狀況

(點圖放大)
移動研究6_11許甄倚演講訊息

2 則留言:

yen 提到...

現代化的速度產物

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現代主義更多是對新的生產條件(機器、工廠、都市化)、流通(新的運輸和交通系統)與消費(大眾市場、廣告和大眾時尚的崛起)的一種反應,而不是造成這些變化的開拓者。然而,這種反應所採取的形式後來將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它不僅提供了吸取、反思和整理這些迅速變化的各種方法,而且也提出了可以更改或支撐這些變化的行動思路。(Harvey, 2003, p. 35)

從時間與速度的觀點來看,現代加速了製品的生產,也因而加速了製品的淘汏,系統的流暢通順看似加快了生產的速度與減少了成本的支出,但也更因而把人的角色給工具化了,現代化的過程中,皆被工具化的結果,變成都可取代的角色。
而以二元論來相對於現代的傳統,或許時間上反應不上現代的快速,但卻也呈現了另一種以人為本發展的角度;18世紀的老巴黎是否需要在19世紀現代化的進步觀念上大肆改進?還是在另外一種時間的觀點上,有不同時序的呈現。

當然,之於建築而言,它是一個凝結的時間產物,它是當代對於"建築"這個東西的具體詮釋。它對於許多創建、設計的人而言是種藝術品,是一件件呈現當代思潮的一個重要具體產物。Harvey(2003)認為現代主義唯有通過使時間及其一切流變的特質凝固下來,才可能對永恒發言。米斯.凡.德.羅1920年寫道,建築“是用空間術語構想出來的時代意志”。……或許用時間空間化看來是很有些許問題的……但借助於蒙太奇/拼貼技巧提供了一種就這個問題進行表達的手段,因為出自不同時間(舊報紙)和不同空間(利用普通物體)的不同效果,可以疊加在一起創造出一種共時的效果。用這種方式來利用共時性,“現代主義者將承認短暫和瞬息是他們藝術的中心”,同時他們又共同地被迫重新肯定他們將要反抗的各種狀況的潛力。(ibid:32)現代化,即是讚同速度的同時,也質疑著速度下的產物。

珍愛密碼 提到...

後現代主義思潮既是當代資本主義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更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諸多矛盾與衝突的必然結果(張國清,2000),在後現代社會狀況中,人們面臨一些兩難情境,諸如科學進步與道德淪喪;物質豐富與精神貧困;感性過剩與理性匱乏;手段勝於目的等,這些兩難都應是我們要去探究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話題。在後現代主義各種特點顯得與它們居中的世界的各種特點相混淆,並與它們如何對其起作用相混淆,舉凡建築、小說、流行服飾、美食、車子、藝術….…等都已發展出各自混搭風格,其景觀展現豐富、多采,卻也表明它的渾沌不明、難以捉摸重要特徵,它湧現出來,來追求人類普遍解放的任何規劃都身懷反感。即使是宗教信仰亦是如此,書中提及後現代神學規畫是要重新肯定上帝之真理又不拋棄理性的力量(p59),換句話說,倘若貪求與權力是無須理性之光去發現之僅有價值,那麼理性就不得不成為一種使人屈服的唯一工具。
福特主義制度採取大批工人專業分工之大規模生產、統一標準之格式,其經歷一個長期且複雜過程,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雖然,福特主義有許多好處,但事情是有正反兩面,當中也存在著大量不滿的徵兆,1973是一重要分水嶺,福特主義明顯衰退,緊接在後的是一個迅速、迄今被沒有很好理解的、積累制度中的轉變過程開始取而代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