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98-2《移動研究》課程說明

screenshot_01

cut

課程目標與說明

◎本課程接受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學科學術強化創新計畫」之補助,透過本經典研讀計畫課程之授課,幫助同學們瞭解當代社會/人文科學研究涉及關於「移動」、「邊緣性」、「城市遊走」、「全球化與在地文化」等研究。

◎自1980年代開始,民族誌書寫在「修辭」與「田野經驗」兩議題上的思考成為人類學反思的論述核心。在這過程中,民族誌作品不斷地突顯出對自身世界與他者文化持續交互對照,而成就了當今全球現代性的特色。即,民族誌書寫不再是強調兩個極端的文化對比,而是呈現出書寫者就自身與他者文化,帶有混雜、交揉、並諷剌性的思緒過程。本課程將研習當代12-14本有關「移動」和「邊緣性」主題的論著,來作為民族誌書寫的論述文本。其中將分為兩主題,學期前段的前5本著作將主要藉自法國第一代結構人類學者Lévi-Strauss,以及第二代和第三代弟子的人類學論著,從而去探討有關「移動」和「旅行」在人類學知識上的隱喻、在田野實踐,以及在現代性意義上的修辭書寫和類擬。另有2本著作則交以「田野工作」議題作為本課程在人類學領域上的接續探討。後半學期則以「城市遊走」作為貫穿主軸,將閱讀5-7本著作,從城市觀察、全球化到跨國身份的反思,作為「後現代」、「全球化下地方文化」、「人類學全球化研究」之討論。

◎每週我們將在事前於教學網頁上公佈該週上課所要討論的議題,接著運用該週的教材來嘗試說明或詮釋。


研讀方法

本研讀課程計畫企圖透過計畫主持人林徐達助理教授(即本課程授課教師),邀請國內人文社會領域相關學者,進行不同研究經驗與專業知識間的跨學科對話,提供師生一項延伸思考與討論空間。本課程規劃12-14冊國外原文或英譯經典讀本為研讀進度,就教學內容連接延伸閱讀文章,對於內容疑難之處於課堂間以即席提問方式,以探討該讀本於不同學門間應用與對話之可能,近一步深化對文本之理解與作者的創作意念。本課程要求修課同學於課前研讀指定原文讀本,在課堂上邀請當週主讀人以導讀方式分享閱讀心得成果,並適時帶進該週研讀主題,以提問方式與師生進行對話。本研讀課程設有專門教學網站(Blog),並委由本課程助理維護,每週定期更新網頁內容,含當週導讀文本、討論主題、相關閱讀資料、主讀者簡介與導讀資料。課程結束後一週內,整理該週課程提問與討論紀錄並公告上傳,網站將另開設討論區,以開放學術資訊意見交流。


教學評量

1. 每位同學每週上課前繳交一頁當週讀本心得報告;同時每位同學自行負責本學期教材的導讀1次。每次導讀不超過20分鐘(即約4,000-5,000字)。以書寫方式導讀。(暫定如此,看情況而定。)

2. 期末報告由學生自行決定,題目以自行「出題」方式於第11週上傳課程網頁繳交,並於隔週與其他同學共同討論。書寫報告則在第15周繳交。期末報告10頁。作業請勿遲交。


課程規劃及閱讀書目(見右側欄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