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Week 9 David Harvey: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

Untitled

3 則留言:

山林孤雁 任天行 提到...

哈維對於資本主義化從現代性向後現代性轉變的研究,並從歷史地理學對於文化的表現是人們體驗時間與空間的方式,來從新理解後現代性的轉變過程,並不是時代的斷裂或新的社會出現;若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理解之,是由機械動力與工業化的大量生產方式之現代性的「時空壓縮」,因著反映了資本主義起作用的方式起了一種變化(福特主義-凱因斯主義),進而轉移到靈活的資本累積與新生產方式的後現代性的新一輪「時空壓縮」。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導致了文化上由現代性轉向後現代的轉移。
哈維由新馬克斯主義對於資本主義有關雇傭勞動(生產者)的勞動價值與貨幣的使用價值建立交換關聯之後,進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改變的分析,連結到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都市生活考察與文化變遷,而看穿後現代性與現代性之間,並不是新社會的誕生與時間的斷裂,而是一種轉移,實在是有獨到的眼光。
但這一本書,還真的夠分量,不太容易完整理解或連貫。

Falahan 提到...

哈維說,後現代的言辭是危險的,因為它避免面對政治經濟的現實和全球權力的情景。後現代主義承認、關注他者,並因而展開不同新視野,但與此同時卻也剝奪了他者對權力中心的發言權(因為後現代主義的言辭與姿態,以及對元敘述的否認)。事實上是,他者如果不用主流的語言跟權力中心對話,根本沒有人會理你。他者的書寫如果不觸及帝國本身的關懷,也沒有人要理你。但他者用主流的方式和語言操作,又完全在西方傳統之中,再次鞏固西方中心的陣地,沒有走出自我。這個悖論成為目前現實上他者的一個難題。但後現代主義採取迴避面對此權力不均等的姿態,因此,他者成為後現代主義者分析其複雜狀態的對象,而非真實關心的對象。

George 提到...

大衛.哈維援用波特萊爾,描寫「現代性就是短暫、流變、偶然事件;它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則是永恆與不變」,哈維標示出,現代性具有兩面性特徵,在「後」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章節中,並標示出現代主義廣泛的歷史與和被稱為後現代主義的運動之間更多的是連續性而非差別。哈維並指出,後現代主義的言辭是危險的,因為面面對政治經濟的現實和全球權力的情境。後現代理論者(例如:德希達),陷入政治的沉默,面對不可能被破除的元理論,後現代主義者只不過把它堆到隱蔽之處,而它在那裡仍繼續作為一種「現在沒有被意識到的功效」。哈維批評後現代主義仍然是「後」現代「主義」,理論的關懷,無法擴及政治經濟面向,然而後「現代」主義的啟發與貢獻,或許並不在著眼在於社會層次,而是在人性方面,當然這樣的辯解,將又會是為新唯心或唯物論式爭辯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