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5.14 跨國身分之人類學論述

點圖放大

3 則留言:

珍愛密碼 提到...

新自由主義於1970年代以來在國際經濟政策上扮演著日益重要之角色,其強調自由市場之機制,主張自由市場、自由貿易、和不受限制的資本流動,認為這樣可以創造出最大的社會、政治、經濟的利益,更主張國家減少對於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由公領域轉向支持私領域,但是在國家整體經濟及人民福祉利益之選擇,它卻會顧全前者,這樣的取捨導致經濟中的結構不平等。作者提及汪暉寫道:「這種結構性不平等很快轉變為不同階級、社會階級和區域之間的收入差異,迅速導致社會兩極化。」這便可以解釋現今各國選擇發展新自由主義國家造成的貧富差距日益碩大,因為它造成的是階級力量的復辟,就是大部分資源壟斷在高層階級,讓更有權力者權力更大、讓更有錢的人更有錢,小老百姓卻是越來越貧困,生活愈來愈難過。台灣何嘗不是如此,數月前新聞報導一個上班族薪水不到五萬元在台北市是屬於貧困的,看到這樣的新聞我不禁莞爾,好加在我是在花蓮,不然以我的薪水數字來說,我是窮人。我忍不住思考一件事,當這個新自由主義出現時,選擇發展此主義的他們有曾想過會造成這樣的社會經濟現象嗎?一開始他們的出發點到底是怎麼想的,令我好奇?有同意便會有反對,新自由主義曾在其地盤內外,醞釀初一大群反對運動(p57),這些運動本身產生了大量的有關替代出路的想法,其內部有許多值得讚賞與激勵的東西產生了。雖然反對浪潮出現,卻不能因此否決它存在的價值,畢竟新自由主義價值觀之所以重要,乃因為它是人類文明的核心,沒有它,人類社會、科技、醫療、交通等不會進步神速,我的結論就是一件事情有正反兩面,就是自己如何去端看它吧了!

yen 提到...

新自由主義下的現實生活概念反應了幾個明顯的特徵,其中有數個特別的特徵,一是對既有的公共資產的公司化、商品化和私有化,一直是新自由主義計畫的鮮明特徵。其首要目標是在迄今被視為牟利禁區的領域,替資本積累開闢新領地。(Harvey,2008:38)而私有化這個特徵,將資本的積累從公共轉移至個人(公司、團體在新自由主義的觀點亦為個人),在私有化的過程下,公共的消失轉變成為一連串私人開始盤算其獲利成本的可能投資想像邏輯。亦即在文內所言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裡,都有不同程度的私有化。甚至在以新自由主義信條之名來追求的最惡劣勢奪政策之一,就是將歷經多年艱苦階級鬥爭才獲得的公共財產權利逆轉回到私人領域。第二,在結合新自由主義的金融化特徵的結果下,我們將發現危機的管理與操縱所具特有的投機性、且經常是欺騙性的泡沫外,還有一個更深刻的過程,導向以觸動債務陷阱做為奪取式積累的主要手段。(ibid:41)於是一個個足以牽動全球經濟動脈的個別國家經濟狀況,在現今資訊流動快速的世界中,時而引爆,時而造成全球化的奪取式積累經濟下的災難。因而在其最主要所造成的影響與結構上的明顯特徵,即為造成一系列的重分配系統,這些重分配更造成了貧富上的差距拉大,原來居住在城市區域內收入不豐的居民被迫搬離該地,遠離城市工作的地區而來到遠在郊區的新市區;看似社會福利的再關照,但也造成了另一種資產重分配下的不公平。擁有市中心開發權利的開發者,以開發之名讓窮人無法在此繼續居住,而政府在這樣開發與經濟發展的迷思下,繼續犯錯。

匿名 提到...

處順境須謹慎,處逆境要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