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各位同學將期末自定考題放在意見留言中。謝謝!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公告] 未來幾週課程提醒與異動
第11週 2012.11.22 與博士班《文化理論》合併上課。 (時間地點為。。。)
第13週 2012.12.6 提前上第14週內容「文化書寫」。
第14週 2012.12.13 授課老師赴北京開會,停課一週。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詮釋與反思》課程計畫
本課程企圖幫助同學們瞭解當代社會/人文科學研究涉及關於「理解在地者觀點和看待地方知識」、「書寫及職權(authority)」、「研究者與研究主體之關係」,以及田野工作反思」等問題和挑戰。這類探究「地方知識」及相關反省話語,揭露了社會/人文科學研究之處境︰「研究者如何探究部落知識?並且如何書寫?」,以及研究者如何可能擁有關於在地者怎麼思想、感受和理解的知識。本課程基於上述之議題背景,從Clifford
Geertz之〈詮釋人類學〉以及當代詮釋人類學追隨者之論述談起,探討社會/人文科學書寫何以彰顯、再現和反省部落知識。同時本課程關注於社會/人文科學作為一項彰顯「文化範疇之意義結構」的學科訓練,此一「詮釋與反思」論述如何在跨學科領域中應用與討論。
自1960年代以降,關於文化再現的認識論方法歷經顯著之變動,尤其以Clifford Geertz為代表的詮釋人類學(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興起後,有別於F. Boas一派論者對於以文化識別之分類為主的古典人類學,及以B. Malinowski為首的功能主義學派。Geertz以詮釋學研究方法在當代民族誌書寫理論上具極重要之地位,其民族誌研究的詮釋意義,超越由T. Parsons所主導的功能主義論。從1980年代開始,民族誌書寫在「修辭」與「田野經驗」兩議題上的思考成為人類學反思的論述核心。在這過程中,民族誌作品不斷地突顯出對自身世界與他者文化持續交互對照。即民族誌書寫不再是強調兩個極端的文化對比,而是呈現出書寫者就自身與他者文化,帶有混雜、交揉、並具諷剌性的思緒過程。
本課程將有系統地研讀11-12本(以及若干篇論文)關於反思民族誌和詮釋人類學的經典(或相關)作品:首先由處理Clifford Geertz關於詮釋的概念化議題開始, 透過對其生產之「人類學技藝」的周詳理解,以達成系統化、獨立性解釋的可能。本課程之目標旨在理解美國自1960和1970年代詮釋人類學之興起其對「民族誌的實驗寫作」(ethnographic experimentation)的影響,其中關注之議題包括「再現的危機」(crisis of representation)、人類學知識的授權(authority),以及「反省式民族誌」(reflexive ethnography)。研讀文本就1980年代以降,當代(詮釋)人類學理論的發展內容和影響作整合性的比較和分析。
上課內容和進度
訂閱:
意見 (Atom)
 
